韩琦和王安石的差异

文/心海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韩琦当政时,有一次派遣一批使者到各地督促减轻百姓的负担。过后想到自己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周到,每次见到外地来的客人都要问:“督促减轻百姓负担的使者骚扰郡县了吗?”。没多久就把使者全部撤回。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派出的使者相望于道。结果反而欲速则不达,变法失败,历史评价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提早灭亡。当时一个地方小官郑侠画的《流民图》真实呈现了变法的现状,图中流民四处逃难,口食草根,老人死在路旁,小孩饿死怀中,拴着铁链的灾民砍树赚钱,以还公债。韩王二人政见不同,其得失利害也有很大不同。

据《史记》记载,周公之子伯禽(鲁公)封于鲁,三年后才回来向周公报告鲁地的情况,周公问:“为何这么慢?”伯禽说:“我改变其风俗,改革其礼制,三年才改变过来,所以回来晚了。”姜太公(齐太公)封于齐,五个月就向周公报告齐地的施政情况,周公问:“为何这么快?”姜太公说:“我简化了君臣礼节,顺应当地的民俗来做。”之后周公叹息道:“唉,鲁国后代将往北侍奉齐君了!施政不能简单易行,人民不愿亲近;为政平易近民,百姓必来归附。”果然姜太公到齐国后,人民多往齐地去,齐于是成为大国。

王安石变法繁琐急迫,扰乱民心,宋朝也从此衰弱。王安石认为:“变风俗,立法度,正是当今所急需的。”(《宋史》)事实上,国家富强的关键在于人心,不在于新法啊!诚如姜太公在《六韬》中所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君切不可为己而害民,若能行仁修德,以德治国,使人心向善,自然上下一心,只需简单的王法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了。若是不合时宜、不能便民的政令,却要勉强人民遵守,算不上仁政,自然是民怨沸腾,收不到好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