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缸救小孩”之外說說你不知道的司馬光

文:《清流》月報編輯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司馬光,從小聰慧,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小小年紀的司馬光就有這樣的機智,聽過的人多深感折服。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歷任北宋時期的五朝名臣,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學識淵博,主持編撰長篇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共294卷,300萬字。從公元前403年戰國時代開始,到959年5代後周滅亡為止,含括1300多年的歷史,花了19年才完成。

司馬光一生奉行孔子仁義愛人的思想,推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反對壓迫貧民和平民;尊崇孟子民本思想和舍生取義精神。他在宋朝與孔孟成為受到人民和儒學界崇高尊敬、愛戴的傑出人物,被民眾和儒學界尊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司馬光能如此被肯定,從以下幾則故事就可窺見一斑。

剝胡桃:知錯能改終生不再說假話

司馬光5歲時,有一次他想要脫去胡桃皮,弄了半天就是脫不掉。後來家中的婢女看到了,就幫他把胡桃放在熱湯裏浸泡一下,很容易地就把胡桃皮脫去了。這時他的姐姐從外面進來,問他:“是你自己把胡桃皮脫去的嗎?”他回答:“是啊!是我自己把胡桃皮脫去的。”

這些經過情形都被司馬光的父親見到、聽到了,他父親就走出來教育他說:“小孩子,不可以說假話!”並向他講了為人要誠實的道理。司馬光聽了很慚愧,從此以後下定決心悔悟改過。終其一生,他都不再說假話了。

不納妾:清凈自律不為美色所惑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古時上至帝王,下至稍有些田產的普通百姓,幾乎都會納妾,美其名為家族綿延子嗣。

司馬光娶妻張氏10年余都沒有生育,張氏一直想為其納妾,司馬光始終不同意,寬慰她說:“有子無子皆由命定,不是強求所得。再說,普天下的孩子多的是呀!只要能為他們多做有益之事,使其成為於國於民有用之材,何必一定要自己生呢?”

張氏為了給司馬光綿延子嗣,就給他置了一房妾室。一天,夫人將盛裝打扮的妾室送到他的書房內,他直接當作沒看見,理也不理人家。那個小妾想引起他的註意,就隨身拿一本書問:“中丞大人,這本是什麼書呀?”原以為司馬光會因此跟她搭話,沒料到司馬光卻莊重地拱一拱手答道:“這是《尚書》。”說完之後又埋首文案,不理會她,姑娘只得知難而退。

後來張氏又為他選了一個姑娘作妾,自己借故外出,告訴那個姑娘等她離家之後,晚間到老爺書房去。姑娘打扮妥當,端著茶水,晚間來到書房,司馬光看見這位姑娘在他書房中出現,正色道:“夫人不在,你來這裏做什麼?速去!”隨即讓她離去。

《宋史》評價司馬光“居處有法,動作有禮”、“自少至老,語未嘗妄”、“事無不可告人言”,稱贊他堅守禮法,一輩子沒說過過頭或失禮的話,沒做過不可告人的事。後來,司馬光夫婦收養了哥哥司馬旦的兒子司馬康。

典地葬妻:清廉簡樸一生粗衣薄食

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樸,不喜奢華,直到過世都是粗衣薄食。據說,他的妻子死後,家裏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主張借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些,司馬光不同意。他教育兒子立身處世應以節儉為貴,不可隨意借貸。隨後他把自己在洛陽的一塊地典當出去,簡單地辦了喪事。

據《宋史》記載,仁宗駕崩後,英宗將價值一百余萬的錢物頒賜給群臣,司馬光一向反對朝庭宮中宴飲和賞賜之風,認為國家有大憂患,中外困窘貧乏,因而帶領部分同僚們多次上奏章勸諫,卻無效。

司馬光於是捐出他所得的珠寶作為諫院的公使錢,把黃金贈送給舅氏,家不藏財。他說:“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教化治世:以身作則轉變洛陽風俗

宋朝的司馬光為人忠厚正直,天下聞名。陜州、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若要做一件事情,必定會互相提醒、彼此警惕說:“千萬別做壞事啊!如果做了壞事,一旦被司馬光知道,那就會無地自容啊!”

洛陽的風俗受到他的影響感化而為之一變,當地世人多能崇尚名節,而羞於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的觀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為非作歹。

司馬光在評價自己時說:“我無過人之處,只是平生所作所為,皆問心無愧。”

結語

克制貪欲是一種美德,自古為聖賢所尊崇。許多古人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一生的財富用度是上天早已規定的,都是有定數的。擁有再多家產的富人,如果奢靡浪費,會遭人怨恨,終有一日會敗光財富;享有財富而又有美好的德行,財富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