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三盈三虛 唯顏淵不去


孔子一生倡導仁政和道德,顏回(字子淵,一作顏淵,又稱顏子)視師志為己志,堅信不疑,尊師重道,終生奉行。據史書記載:“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

少正卯,春秋時代魯國大夫,“少正”是周朝所設官職,少正是“以官為姓”,卯是名。深受老子道家思想影響的孔子所處的時代,出現了諸子百家,相互爭鳴的局面。與孔子立私學,弘揚儒家學說的同時,少正卯也開辦私學,宣傳法家思想,並與孔門爭奪弟子。由於少正卯擅於嘩眾取寵,籠絡人心,致使孔門許多信念不夠堅定的弟子,多次離開孔門,以致孔門弟子,滿了又空,空了又滿,三盈三虛。但唯獨只有顏回一人不為其所動,自始至終跟隨著孔子,未曾離開過孔子半步。

於是,有人問顏回:“你何不隨大流投奔到少正卯的門下,去接受他的學問呢?”顏回則毫不動搖的回答:“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且夫子之學,遵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為學也,何去之有哉?!”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針對門人的疑惑,孔子說:少正卯有“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等五種惡行。人只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誅”,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著惑眾“亂政”的能力,不可不殺。

孔子誅少正卯一事,雖然在《荀子》、《史記》、《說苑》以及《孔子家語》等文獻中均有記載,但自宋代大儒朱熹始,亦有人對此持否認態度。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誅卯事件由以往的“聖人治奸”開始向“孔子汙點”方向轉化。在文革“批林批孔”時期,少正卯則被中共粉飾為法家革新人物,誅卯事件被看作孔丘的重要罪狀,誰不相信誅卯的真實性就會被打成所謂的現行反革命。

“三盈三虛”的典故,彰顯了古人顏回信念堅定,尊師重道,勇於堅持真理,不為利誘所惑的高貴品質。

除此之外,在孔子周遊列國之時,顏回也一直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跟隨在孔子身邊,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敬師典範。

孔子曾受困於陳、蔡之間,絕糧七天,與孔子隨行的其他弟子都產生了動搖,覺的似乎已經走投無路,陷入絕境。但只有顏回仍然不改初心,堅持每天“釋菜於戶外”,以示對老師的敬重與不離。

孔子知道弟子們對自己有怨言,於是問大家:為什麼受困在這裏,是我的主張不對嗎?子路回答說:夫子之道之所以不被采納,是由於自身在仁、智方面還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上。子貢回答說:也可能是因為老師的理論太高深了,一般人理解不了,因此應該降低標準,以迎合世俗的要求,或許才會有人願意采納。

孔子對子路、子貢的回答均不滿意,轉而問顏回。顏回則說:正因為夫子之道已經達到了世間的最高境界,所以才不被禮崩樂壞,道德墮落的俗世所接納。盡管如此,夫子還是盡心盡力去推行,以仁德之心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雖受阻遭嫉,不為世人所容,但這對夫子之道又有何傷害呢?也許這才顯得道的無比珍貴吧!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夠堅守正道不動搖,這只有正人君子才能做的到。不修養正道,是我們的恥辱;我們傳播了正道,卻不被世人所接受,那是他們的恥辱。

孔子聽後非常欣慰的說:顏回有這樣的見識太好了!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顏回臨難而不失其德,追隨孔子行義天下的精神極其令人敬佩。兩千多年以來,“釋菜”被作為尊師之禮儀一直在古老中華大地盛行,並流傳後世。

也正因為如此,顏回便以德行著稱於世,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自漢代以降,歷朝歷代不斷追加謚號,並在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