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尊師

智真

文/智真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春秋末衛國人,十七歲拜孔子為師,謙遜好學,深得儒學真諦和精髓,他不但是孔子學說的實踐者和傳播者,而且還是其堅定的捍衛者。他通達明理,善言辭,長於外交,曾任魯、衛兩國之相。孔子很欣賞子貢,把他比作宗廟裏尊貴的“瑚璉之器”。

《論語序說》中記載:孔子去世,學生們為他服喪三年,子貢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一直為其師守祭六年,哀痛至極。他與孔子的關系堪稱尊師重教的楷模,被後世廣為流傳。

子貢天性至孝,資稟穎慧,三歲即知人善惡。十七歲時,遊於魯,聞孔子在闕裏授徒,心甚景仰,遂拜孔子為師。他勤學好問,《論語》中記述孔子與弟子答問,以他為最多,常可見到其發問之情形,如他曾問仁、問政、問友、問士、問君子等諸多內容,孔子都一一作了解答,其中涉及到了仁愛、禮儀、誠信、忠恕、中庸等儒家核心價值觀等多方面內容。

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就是後來成為“六經”之一的《詩經》。在《詩》的學習中,孔子不僅要求學生們理解《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夠在相關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己意。子貢這一方面做的很好,他對《詩經》的學習有深刻體會和獨到理解,曾多次受到孔子的稱贊。《論語·學而》曾記載孔子、子貢師徒二人對答,子貢靈活運用《詩經·衛風》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來闡釋老師提問,孔子稱贊他對詩的理解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能觸類旁通,能夠做到“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心懷大志,學以致用,“言語”才能出色,在說話技巧方面有獨到之處。魯哀公時,孔子聽說齊國大夫田常要出兵攻打魯國,就召集他的學生們商量救魯國的對策,說:“魯是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學生們紛紛請行,孔子於是派子貢出行。子貢奉命出使齊、魯、吳、越、晉五國,說服了田常,又使得四國國君采納了他的主張,一舉而動五國之政,也因此而改變了各國的形勢,救了魯國的危難,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史記》對此評價:“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在孔門中事跡頗多,盡管他有著多方面的建樹與成就,但他為人卻很謙虛,嚴於自律。《論語·公冶長》中記載:有一次,孔子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意思是說你跟顏回相比誰更優秀呢?子貢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貢回答說:我哪裏敢跟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個道理就能推知十個,而我只能推知兩個罷了。從這一段對話當中可以看到子貢的品格。子貢喜歡揚人之善,他稱贊顏回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茍。是顏回之行也。”

至於每逢孔子遇危難、遭險惡時,子貢總能挺身而出,顯其大智大勇。魯哀公六年,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困陳、蔡絕糧,情形十分危急,孔子派子貢出使楚國。子貢臨危受命,不僅從楚國要來糧食,而且使“楚昭王興師迎孔子”,把孔子迎入楚國,使師生脫離危境。魯哀公十二年,魯、衛等國君會見吳人,吳人扣留衛侯,子貢說服吳太宰,使衛侯獲釋。魯哀公十五年,齊、魯會盟,子貢說服齊國返歸原屬於魯國所有的“成”地。

一次,齊景公向子貢詢問孔子的賢能,子貢馬上回答說:“聖人也,豈直賢哉。”意思就是說,孔子不止是賢人,是聖人啊。接著子貢又稱頌孔子說:“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在這裏,子貢將孔子與天、地以及江海相比,說我跟著孔子學習,就象拿著瓢到江河裏飲水,腹滿而去,哪裏知道江河有多深呢!”齊景公說:“先生之譽,得無太過乎?”子貢說:“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使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於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把泰山,無損亦明矣”,他把孔子比作泰山,說自己的贊譽之詞,不過是給泰山添了兩把土;反過來說,即便是任何人想損其名譽,也不過是用手刨去泰山上的兩捧土,不會有損於泰山的崇高那是顯然的。

子貢時時處處維護著孔子的尊嚴,絕不允許任何人毀謗老師的聲譽。一次,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在人前貶低孔子擡高子貢,子貢聽後非常氣憤,說:“譬諸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大意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墻裏面的房屋,一眼就可望盡,但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墻裏面的宗廟景觀,富麗堂皇,不得其門而入是不得見。

數日後,叔孫武叔又在毀謗孔子,子貢就勸他不要這樣做,義正詞嚴地說:“你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夫子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夫子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這段話不僅表現了子貢對孔子的崇敬,也體現了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寥寥數言便描繪出孔子形象的高大。

其他人的一些有關不正的說法也都被子貢指正。陳子禽也是孔子的學生,可是,他總對老師有所懷疑,一次,他問子貢說:“夫子的學問是從哪兒得來的?他周遊列國,了解了各國的政事,是請求人家告訴的,還是人家主動說的呢?”子貢說:“文王、武王的仁義之道流傳在世間,賢能的人知道它的內涵,缺少賢能的人只知它的皮毛,道義公理無處不在,夫子在哪裏不能學習呢!夫子打聽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樣,他是憑著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美德得來的。”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對夫子有意表現恭敬吧,他難道比你更賢能嗎?”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出明智,一句話也可以表現出不明智,說話不可不慎重啊。我們老師是不可比的呀,他的高不可及,就像蒼天不可能有臺階讓人登上去一樣。”

有人問子貢孔子為什麼那樣有才,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聖”,是天生的聖人。子貢謹記老師的教誨,以其齊家治國之志向,博濟廣施之胸懷,謙遜至孝之美德,對師道尊嚴的維護和對“道濟天下”的堅定,垂名後世。確實,師道尊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師德師恩是人終生不能忘懷的。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為師之道尊貴、莊嚴,正如《禮記·學記》所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