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上)

文/宇祥 整理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從《史記》到《明史》,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包含了4000多年的歷史,用本紀、列傳、表、志等統一的體裁編寫。

有關德行教化、治國安民、修齊治平、選賢任能、為人處世之道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獵。《二十四史》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們要順從天理,擇善而從。

1、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非者,天報之以殃。
出自《史記》,意思是:做好事的人,上天會回報其以福祉;做壞事的人,上天會報應其以禍殃。

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不知?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不知道呢?

3、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出自《史記》,意思是:依靠美德的一定昌盛,憑借暴力的必將滅亡。

4、正其本,萬事理。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凡事只要正本清源,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5、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禍福沒有一定的門徑,都是人自己心念所感召來的。

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出自《三國志》,意思是:不要認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7、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法網廣大無邊,即使再寬松稀疏也絕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指天法公平,做惡者都要受到懲罰,警示人們不可以身試法,自取滅亡。

8、義所在,毅然必為,於富貴名利泊如也。
出自《明史》,意思是:合乎道義的事,很果斷地去做,對於富貴名利則看得很淡。

9、天不稱高而體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無不載,高無不覆。
出自《舊五代史》,意思是:天地大德包含宇宙萬物,無不覆蓋,無不承載,使萬物生生不息,卻不以此為功。

10、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
出自《宋書》,意思是:在猛烈的強風中,能看出不畏風力的堅韌的勁草;在冬天的嚴霜中,能看出什麼樣的樹木是不屈於嚴寒的。比喻在嚴峻考驗中,有忠貞品德之人的堅定信念和意志是不可動搖的。

11、明者遠見於未萌,而知者避危於無形。
出自《史記》,意思是:明理的人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能預見到,聰明的人在無形之中就能避開災禍。

12、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出自《梁書》,意思是:立人之道,在於仁與義。

13、安貧樂道,恬於進趣。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處於貧困境地,仍樂於堅持守道;盡心於理想追求,樂在道中。

1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博學廣聞又堅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並隨時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5、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
出自《史記》,意思是: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已經承諾過的必定要實現,以示誠信。

16、質於天地,信若丹青,我無彼欺,爾無我詐。
出自《舊五代史》,意思是:效法天地之質樸無私,誠信如丹青始終不渝,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17、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以真心誠意去做事,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1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史記》,意思是:原指桃李雖然不言,然其花果芬芳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以至於樹下走出了一條小路。比喻為人品德高尚,嚴於律己,自然會感化他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19、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耶!
出自《晉書》,意思是:我怎能為了五鬥米的俸祿,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呢!表現出為人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不事權貴的高風亮節。

20、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食嗟來之食。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志士再渴也不飲盜泉的水,廉者再餓也不吃嗟來之食。

2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
出自《後漢書》,意思是:不要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俸祿不夠多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認為不要在官位俸祿上患得患失,而應去追求道德和學識的進步。

22、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
出自《元史》,意思是:要修身,應先從心靈做起;要想要求別人,首先要求自己。

23、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
出自《三國志》,意思是:仁義哪裏是專屬於特定人們的,奉行它,就是君子;違背它,就是小人。

24、養心莫善於寡欲。
出自《明史》,意思是:修養內心的好辦法是減少欲望。

25、欲不可縱,漸不可長。
出自《明史》,意思是:欲望不能放縱,小錯不可令其滋長為大錯。

續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