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震撼

文/智真

琴、棋、書、畫是中國自古以來謙謙君子必須掌握的四種技藝,古琴是古代君子隨身攜帶必備的樂器,是聖賢和君子的象征。古琴音樂融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反映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的風格,追求寧靜高遠的境界。古人註重操守,凡事講求用心,學琴彈琴的故事往往給世人以啟迪。

春秋時鄭國的師文想學彈琴,他聽說著名的樂師師襄在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心中十分向往,於是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

師襄教師文調弦定音,可是師文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三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對他說:“你還是缺乏悟性,學琴不夠專心。”

師文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註的並非只是調弦,我所向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奏。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表達我的心聲啊,在我尚不能做到使音樂發自於內心,再感應到樂器(內得於心,外應於器)的時候,我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師文靜下心來,每日潛心學習,用心體悟音樂表達的意境,不斷完善修養。過了一段時間,又去拜見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的怎樣啦?”師文胸有成竹的說:“得之心矣,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八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獲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二月的夾鐘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回蕩,頓時引來草茂花榮,好一派萬象更新的春天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十一月的黃鐘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征弦,使之發出代表五月的蕤賓樂律,又使人仿佛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征、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湧出。

師襄高興極了,稱贊師文說:“你的琴彈奏的太美妙了!使人有如身臨其境,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美!”師文後來成為鄭國的一代樂師。

師文學琴的故事說明:無論學習任何技藝,不是光憑外在的技巧,而是在於領悟內涵。要像師文那樣深究其理,矢志不渝,提高修養和悟性。音樂藝術之高超,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在於“得心應手”。形而下者,人人可達;唯形而之上的道,不是非常之人,就無法體會出這個非常之道。

古琴的意義,遠遠超越了音樂,成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表達出道德內涵,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而產生的共鳴,是人們在用純正、美好的心靈感化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