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下 每顆眼淚都是獨特的心情故事

文/米藍達

微觀下,每顆眼淚都是獨特的心靈世界。


如同雪花結晶片片不同,人的眼淚,也會因主題、情緒的不同,在微觀下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景觀。

科學家認為每滴眼淚的黏度和成分都有差異,但所有眼淚都有油脂、抗體、酶等生物化學物質懸浮在鹽水中。這些物質跟我們的主體是怎樣的聯系呢?這是荷蘭攝影家莫裏斯·米克(Maurice Mikkers)努力想追尋的答案。

收集眼淚並呈現出微觀下獨一無二的美,是米克致力的方向。2007年以前他是醫藥實驗室的分析師,後來去海牙皇家藝術學院學習互動媒體設計。結合藝術與科學,他用微觀顯像(Micrographs)將顯微鏡下的圖像呈現為一系列美麗的故事。

因痛受啟發 展開與微觀的對話

2014年米克不小心踢到桌腳,腳趾頭痛得他直掉淚,不知道哪來的靈感,他用滴管吸取了他那因極度痛苦而不斷滾下臉頰的鬥大淚珠,放在了顯微鏡下,觀察它的結晶在微觀下的顯像。

從此以後,米克不只觀察自己的淚,更收集了無數人的淚水,因父親病危難過哭泣的好友,在職場飽受主管羞辱的妹妹,以及其他願意貢獻出眼淚的人。

這不是科學研究,也不像他以前做的醫學實驗,而是充滿想像力與靈感的探索之旅。“我以前忙於將處方藥、食物等化為結晶做研究,我從來不知道眼淚可以如此美麗。”

“這麼做,其實是希望展開對話。”米克探索著不同類別眼淚在顯微鏡下的差異,他發現,重點在於眼淚後面的故事。“因為通常人們不習慣在公眾面前掉淚,不希望被別人看見,但以‘眾淚微像’(Imaginarium of Tears)的形式,我們可以向外部世界敞開心扉。”

高倍顯微鏡下 獨一無二的眼淚表情

高倍顯微鏡下看到的是高度結晶的眼淚,在不同類型和場景下,比如因激動、傷心或高興時所流的眼淚,在結晶過程中形態也不同,這一發現讓米克驚喜。

“每一滴眼淚裏面都有水、脂質、葡萄糖、尿素、鈉、鉀、油、鹽、礦物質。”他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而不同的,做著不同的事情,也造成每一滴淚的獨一無二。”

2015年3月開始,他陸續邀請更多朋友“流淚”,最難的部分是讓人當場流淚,花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眼淚結晶過程則需要5~30分鐘。同年,他在臉書發布了微觀顯像系列攝影,取名“眾淚微像力”。

該系列在社群媒體上發酵,知名的TED公開演講會邀請他去分享他的理念。“正如創意值得分享,我相信淚水值得流傳。”他說。

2017年,米克成功開發眼淚采集包,希望借此讓更多人寄來眼淚,匯成資料庫,就相似性、差異性等作歸納分析;他也著手探尋眼淚的“碎形維度(fractals)”,希望找出解讀它的方法。

眼淚與水珠真的沒有生命嗎?

“我如此投入眼淚的微觀世界,是因為眼淚和那些獨特的故事之間有非常深刻的聯系。”接受大紀元采訪時,米克說,“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經歷生命的低潮和苦楚。透過分享,我們可以打開微觀的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

他也表示,“眼淚微觀世界裏那獨一無二的景觀,每次都讓我驚艷,是全新體驗。我還想更深探索、了解更多,想知道未來會引領我走到哪裏去。”

對微觀下眼淚著迷的,不只是米克一人。住在美國洛杉磯的女攝影師羅絲琳·費雪(Rose-Lynn Fisher)2008年痛失至親,陷入人生低潮,經常落淚。她突發奇想:把眼淚放在顯微鏡下拍攝是什麼樣子?每一次的眼淚是否各有不同?

她拍出眼淚水分蒸發後的微觀結晶排列,有如數百萬年裏作用於地球的侵蝕效應。這讓她激動萬分,陸續收集了100份眼淚樣本進行顯微成像,出版了攝影集《眼淚地形圖》(The Topography of Tears)。

米克和費雪的探索,也讓人想到江本勝博士以及他著名的《水知道答案》一書,他的水結晶實驗顯示出人的意念、音樂等因素對水結晶樣貌的影響,讓人們重新思考:無機物是否真的沒有生命?

在2500多年前的東方,釋迦牟尼佛陀說,“一粒沙裏有三千大千世界。”200多年前的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也曾寫下禪意的詩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一掌一宇宙,一秒一永恒。”

看來,不只一粒沙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一顆眼淚、水珠裏也有無窮奧妙。您是否也會好奇,自己的眼淚在顯微鏡下會呈現如何奇妙的景象?那究竟會是怎樣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