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行善

文/文清

做個好人,心中有善念多做善事。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古人留下了很多的經驗教訓。

《三言兩拍》記載:唐朝晉公裴度未遇時,一貧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風鑒,以決行藏。那相士說:“足下功名事,且不必問。更有句話,如不見怪,方敢直言。”斐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指示,豈敢見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縱理紋入口,數年之間,必致餓死溝渠。”連相錢俱不肯受。裴度是個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一日,偶至香山寺閑遊。只見供桌上光華耀目,近前看時,乃是一圍寶帶。裴度撿在手中,想道:“這寺乃冷落所在,如何卻有這條寶帶?”翻閱了一回,又想道:“必有甚貴人,到此禮佛更衣。祗候們不小心,遺失在此,定然轉來尋覓。”乃坐在廓廡下等候。

不一時,見一女子走入寺來,慌慌張張,徑望殿上而去。向供卓上看了一看,連聲叫苦,哭倒於地。

裴度走向前問道:“小娘子因何恁般啼泣?”那女子道:“妾父被人陷於大辟,無門伸訴。妾日至此懇佛陰祐,近日幸得從輕贖鍰。妾家貧無措,遍乞高門,昨得一貴人矜憐,助一寶帶。妾以佛力所致,適攜帶呈於佛前,稽首叩謝。因贖父心急,竟忘收此帶,倉忙而去。行至半路方覺。急急趕來取時,已不知為何人所得。今失去這帶,妾父料無出獄之期矣!”說罷又哭。

裴度道:“小娘子不必過哀,是小生收得,故在此相候。”把帶遞還。那女子收淚拜謝:“請問姓字,他日妾父好來叩謝。”裴度道:“小娘子有此冤抑,小生因在貧鄉,不能少助為愧。還人遺物,乃是常事,何足為謝!”不告姓名而去。

數日後,又遇向日相士,不覺失驚道:“足下曾作何好事來?”裴度答云:“無有。”相士道:“足下今日之相,比先大不相牟。陰德紋大見,定當位極人臣,壽登耄耋,富貴不可勝言。”斐度當時猶以為戲語。後來果然出將入相,歷事四朝,封為晉國公,年享上壽。

在斐度看來,做好事不留姓名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他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根本。只要心中有善念,命運就會改變,這也是天意。改命而不是逆天,而是順天意而為之。為什麼人要有善念,古人已經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