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雋永的詩文 超然的襟懷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智真

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元、明著名道士,遼東人,是一個類似“濟公”的傳奇人物。《明史》記載其“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書經目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遊處無恒,或雲能一日千裏”,是以“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

由此可見,他是一位修煉有成,功夫出神入化,經常濟民於水火之中的神仙、真人。

張三豐著述豐富,如《大道歌》等,創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極拳法,不僅武功蓋世,而且擅詩書,文才出眾。他在《正教篇》中寫道:“孔之仁民,老之濟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儒、道、釋三教的社會功用都是“行道濟世”,都遵循天道而行,只是修煉的路徑不同而已。

做人要註重修德、修身,返本歸真才是做人真諦。他一生走遍天下,從他寫的眾多的雲遊詩中可以看到他修道、得道、弘道、隨緣度眾的過程。這些詩雖是其自勉修道證真,但亦何嘗不是提醒世人認識塵世的苦短與空幻,勉勵世人踏上修道、向善之正途呢。

張三豐曾自敘曰:“幼年慕道,長歲求玄,識至人之奧旨,悟義理之深玄。識取夢中之夢,鉤探玄上之玄”,又寫詩云:“少年立志道心堅,跳出樊籠出水蓮。散盡錦雲空似洗,一輪明月掛長天”,可見其修道之志。

他雲遊四海,訪真修道,“生平好善訪仙翁”,其詩〈中州紀行〉云:“中州南北遍尋真,到處高歌吊古文”;〈河東詩〉云:“三年步履遍河東,戴月披星兩袖風”;〈關中旅寺有懷〉云:“拋別家山處處遊,塞去關月幾經秋”;〈吳月吟〉云:“大江南北任浮沈,遍遊蘇杭道倚深”,由上舉各句來看,大江南北,西蜀吳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張三豐不慕榮利,不趨炎附勢。從明初起,他便受到明朝諸帝的欽重。明太祖曾三次下詔訪求他,而終不得遇;明成祖亦遣使屢訪,“遍歷荒僥,積數年不遇”;朝廷多次征召,張三豐終不應召。

他隱跡山林,稱其生平所欽慕者有漢代的嚴光、法真,晉代的陶淵明、戴逵,唐代的盧鴻、軒轅集,宋代的陳摶、林逋等,表現出一種不慕世榮的隱仙精神。他寫下了〈卻聘吟〉:“行雲流水不自收,朝廷何必苦征求。從今更要藏名姓,山南山北任我遊”。

張三豐行至寶雞金臺觀時,見此地山澤清幽,松濤蒼潤,又有三尖山,三峰挺秀,實為仙境之地,他便在此住下,也因此他自號三豐。後又跋山涉水南行到武當山,結茅舍而居,修煉了九載。他告訴別人說:“此山,異日必大興。”後來果應其言。

他遊武當諸巖,在〈兩湖吟〉中寫道:“化著漁翁蕩小舟,湖南湖北任遨遊。酒幹直欲吞雲夢,吟罷高飛過鄂州;萬裏遙看吳地月,一聲長嘯楚天秋”,使人感到詩人是沒有任何世俗束縛和羈絆的得道仙人,輕舉高飛,任意遨遊;遠隔萬裏,看過吳月之後,在楚天清秋中一聲長嘯,整首詩氣勢闊大宏偉。

張三豐後來走遍天下,其詩〈三十歲北遊〉云:“幽冀重來感慨忘,烏紗改作道人裝。明朝佩劍攜琴去,卻上西山望太行”;〈西遊〉云:“胸中五嶽待全探,泰岱恒嵩已過三。今日更登西華去,白雲開處望終南”;〈東遊〉云:“此身長放水雲間,齊魯遨遊興自閑。欲訪方壺圓僑客,神仙萬古住三山”。

張三豐一身仙風道骨,要求自我心靈時刻保持和道相通的狀態,也即保持著內心世界的空明,“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也”。

他在〈嵩嶽〉詩中云:“石上彈琴思縹緲,雲中飛鶴舞翩翩”,使人感受到他在一片淡泊、清憩的環境氛圍中,獨抱素琴、撥弄清音的那種超凡脫俗的心境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思緒。

他在〈閑眺〉中云:“山借雲霞藏峻骨,水將舟舫送行人。乾坤一覽饒吟興,造物原來各有因”,寫出了探究萬物成理之奧妙;他在〈上曲〉中云:“芒鞋獨上堯峰頂,西望常山只白雲”,登上峰頂,放眼西望,只見悠悠白雲,多麼澄靜曠蕩的意境和玄遠超拔的精神境界!

張三豐崇道、弘道,規勸世人要超脫名利,不為物欲所牽累,及時修煉,追求永恒。指出人生貪戀榮華富貴,猶如在苦海裏漂泊,時常處在危險之中,說“古今名利總塵埃”,其詩〈晚步鹹陽〉云:“天邊飛雁排雲表,我亦長吟鹹陽道。鹹陽古道草迷離,百代王侯盡枯槁。西行萬裏多感懷,人生豈若神仙好!任他滄海變桑田,鶴貌松姿長不老。”

他來到鹹陽古道時,感懷往事如雲煙,人生苦短,啟示人們神仙世界才是真正美好的,縱使人世間滄海變桑田,而神界的一切卻是永恒的。喚醒迷中人,修身證道。

他在〈日觀早起觀日〉云:“天雞一唱海門開,日湧波濤出海來。萬裏眼光紅不斷,三山頭腦綠成堆。遙聞笙鶴從空降,只見雲龍帶雨回。別有飛仙揮鹿麈,令人企首望蓬萊。”日出的場景在張三豐描繪中很美,笙鶴與雲龍這兩種祥瑞之物交替出現,飛仙揮動著手中的鹿麈,招引著得道之人踏上成仙之路。

他在〈福泉山禮鬥亭〉云:“此山雲水盡澄清,夜夜焚香表恪成。首戴蓮花朝北鬥,星君為我著長生”,使人充滿對神仙世界的崇仰;他在〈瓊花詩〉云:“瓊枝玉樹屬仙家,未識人間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標長帶古煙霞”,通過描寫仙葩瓊花的潔白無瑕,香遠益清,令人為之神往,體悟到做人要一身正氣,不染纖塵,追求高潔的境界。

古語說“詩言志”,詩是人心靈世界的映現,人們可以從張三豐的詩歌中感受到他內心的平靜怡然和對“道”的崇尚。他遊遍天下,濟世救人,化解危難,有許多神奇之事。

有人說他精通預言,能“一日千裏”,早上還在遼東,中午又有人在陜西寶雞看到他,這可能就是神仙說的“朝遊北海暮蒼梧”吧!他所倡導的修道人應具有的慈悲、仁心和化育眾生的襟懷,展示了道家文化的真精神,體現出其高標立世、獨立不阿的風骨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覺者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