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史前科技文明

除了制造、使用金屬的技術與能力說明了史前人類的文明發展之外,科學家們還在古文明中發現了一些我們認為現代人才具有的醫學技術,甚至發明。按理講,文明的發展是從原始到高度發展的。拿心臟移植手術來說吧,這可是近代醫學發展的卓越的成果,然而我們在考古遺跡中卻發現了古人曾動過這類手術的證據,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五千年前的人造心臟與中國的開顱手術

要說古代埃及人能從事心臟手術,絕大多數人一定會認為是天方夜譚,然而考古學家們的挖掘、調查結果說明了這是實在的科學發現。

如一九八六年在埃及金字塔中,一支由日本、埃及聯合組成的考古隊伍從一具男童木乃伊的左胸中發現一顆人造心臟。現代醫學研制使用人工心臟不過十來年歷史,而木乃伊的這顆人造心臟卻在五千年之前,就已經由精密的外科手術安進一個男孩子的胸腔!

另外,德國、比利時、埃及的考古學家在埃及挖掘了十五個月後,也驚異地發現了一具木乃伊的胸腔內有一個人造心臟,這和那具男童木乃伊所安裝的人造心臟,一模一樣。

根據研究,這具木乃伊女屍約三十~四十歲,因為患了晚期心臟病,才被施行了人造心臟的移植手術。這顆人造心臟和成人拳頭一般大,是用塑膠和一種不知名的合金制成的,和現在被廣泛采用的人造心臟相似,手術可能持續了數星期之久。 當時科學家們表示:“即使是在科學如此昌盛的今天,做這種手術也不太流行,我們感到很意外。”

大家知道,心臟移植經歷了艱難的歷程。現代醫學史上第一例心臟移植始於一九六二年。正式把人工心臟移入人體是在一九八二年的十二月,這個病人只活了一百一十一天又十七小時五十三分。這使現在的醫學界無法想像埃及人如何能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這個人間奇跡!

而在中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了一成年男性頭骨。在頭骨右側頂骨的靠後部,有一直徑為三.一公分×二.五公分的圓形穿孔。此孔的整個邊緣呈現非常光滑、均勻的圓弧形。 醫學專家對該頭骨進行了人體標本觀察、X線攝片、螺旋CT掃描及三維圖像重建後,發現頭骨上的圓孔有人工用銳利工具刮削的痕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鮑修風說∶“這明顯是做過手術的痕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新智說:“這種開口邊緣的圓弧狀屬自然修復,只有在十分精細的修飾和骨組織修復後才能形成,表明該墓主在手術後依然存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因而,這一史前外科手術是成功的。”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嚴文明說:“出土這一頭骨的墓葬內,有棺木和隨葬品,屬正常埋葬。表明墓主是做開顱手術後又活了很長時間的人。”

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教授則說:“在如此久遠的時期施行如此精湛的外科手術並取得成功,展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瑪雅的牙醫

在自然歷史博物館領隊J.Eric Thompson所率領的英國考古勘察團的報告中,提到他們在瑪雅文化中發現了用天然黃鐵礦填補的含環狀空洞的二個牙齒。牙齒被發現於Tzimin Cax(牛山)的瑪雅城市廢墟中的一個拱形墓室。墓室中還發現許多收藏完好的瑪雅繪畫陶瓷。

這項證據表明了生活在多年前的中美洲的瑪雅人已開展了牙科,並懂得關於牙齒鉆洞,以及利用金屬將空腔填補起來的技術。

二千年前的電池

距今四十多年前,德國考古學家Wijhelm Konig在伊朗博物館發現了人類首次工業用電的證據。Konig認為它看上去很像現在的電池。這說明了聰明的巴格達(Baghdad)銀器制造商早在克利歐佩特拉(Cleopatra)的古老時代,就已開始利用電池為首飾鍍金了。

這並非神話。因為位於麻薩諸塞州Pittsfield城的通用電氣公司的高壓實驗室的年輕科學家Willard F. M. Gray已經對此做出了證明。他精確復制了一個二千年前的濕電池,當他把它連上電流計,打開開關時,電流產生了!

伊朗博物館裏收藏的二千年前的電池(圖片提供:William R. Corliss)

人類在二萬七千年前就發明了紡織術

美國考古學家發現了早在二萬七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狩獵為生的原始人已經擁有紡織術的證據,他們能夠利用紡織機織造帽子、衣服、籃子和網等物品。 據《英國考古學》雜志報導,在此之前,考古學界一直認為,紡織術是在距今約五千至一萬年前,即農業文明開始之後才出現的。

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奧爾加﹒索弗博士及其同事說,他們分析了在捷克共和國境內發現的九十多塊舊石器時代的陶土碎片,發現上面有紡織物印痕。這些痕跡展現了多種纖維編織技巧,包括纏結、平織等編織法。其中平織是必須使用織布機才能做到的。由此可見,狩獵時期的原始人很可能已經擁有精良的紡織品,而不是像人們原先想像的只有獸皮可穿。

與現代高科技相媲美的古印度鐵柱

印度德裏上千年的不銹鐵柱

最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古印度的記載中就提到了鐵的存在。根據記載,公元前五百年,波斯國王薛西斯在印度的分遣軍隊裏,鐵就被用來做軍用物資。古印度人的煉鐵方法引起曾經統治印度的英國人的好奇。布卡南博士在一八○七年出版的《在南印度旅遊》一書中,描述了印度人加工制造鋼鐵的土方法,這些方法據說是從祖輩上傳下來的。隨著他們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印度鑄鐵技術被發現,而這其中有令人難解的謎題。

在印度德裏城(Delhi)附近的夏麥哈洛裏,矗立著一根巨大的鐵柱。這根鐵柱高6.7公尺,直徑約0.37公尺,用熟鐵鑄成,實心,柱頂有著古色古香的裝飾花紋。根據鐵柱上清晰的刻印文字,人們推算這根鐵柱建成已經至少上千年了。

但最令人驚異的是,鐵柱在露天中聳立了幾千余年,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至今仍沒有一點生銹的痕跡!人們都知道,鐵是最容易生銹的金屬,一般的鑄鐵,不用說千年,幾十年就銹蝕殆盡了。

羅伯特.哈德費爾德爵士在一九一一年對鐵柱的成分做了一番詳盡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該鐵柱含0.08%的碳,0.046%的硫,0.114%的磷,0.032%的氮,99.72%的鐵,銅和其它元素0.034%,哈德費爾德爵士說這根鐵柱是一個完全Yn煉精純的鐵制品。從鐵的純度來看,甚至比現代瑞典的碳鐵還好。哈德費爾德的實驗室將鐵柱上的一小片取下來後,上面淋上水,結果發現一夜之間鐵片就生銹了,但是鐵柱上的斷端同樣淋了水四天後卻完全不腐蝕。

另外在印度的達哈、辛哈勒斯、克那拉克都發現了含鐵純度高達99%的鐵柱,也都歷時千百年,卻少有銹蝕的痕跡。

有人針對古印度鐵與現代低碳鋼的抗銹蝕能力進行了比較:同樣重量的兩塊樣本被同時交替用水潤濕並放置於空氣中,一年後清除鐵銹後再重新稱重,發現古鐵柱被銹蝕的量只是現代低碳鋼的89%。浸泡在海水裏一年的對比樣本同樣證明了古鐵柱比現代低碳鋼抗蝕力更強,失重比為75:100。古印度鐵比起現代低碳鋼更耐環境侵蝕。

前面的資料來自Britton S.C 發表於一九三四年《自然》(Nature)雜志134卷238-240頁。近年來,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專家也對德裏的鐵柱做了一些研究。

他們發現這根鐵柱的外部有一層非常薄的保護膜覆蓋,這層保護膜由鐵、氧以及氫構成,這層保護膜恰好保護鐵柱不被銹蝕。印度理工學院的專家並表示,這根鐵柱是一個對於古印度鑄鐵技術的千年活見證,而這個研究成果剛好可以幫助他們了解現代核子反應爐的長期腐蝕過程。目前許多科學家投入研究古代科技,從中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並對古代人類的智慧有了新的評價。